塔吊横臂高高横悬在城市上空,移动、装卸,工人们正在楼面上作业。
这是位于深圳坂田的星河WORLD园区,伸向天际的双子塔刚刚举行了平顶仪式。
再过两年,这个总建面约160万㎡的园区将全面建成,到时候这里将集聚超过3000家企业,提供7.5万个就业机会。
据头豹研究院统计,过去40年,中国产业园区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各类产业园区总数超15000个。
40年,是一个人从孩童走到中年;
是一家企业从微小走向强壮。
对于中国的产业园区来说,40年,也足够走过4个代际,从功能单一、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1.0时代,迭代升级到如今更注重产城融合的4.0时代。
PART 1
40年产业园区迭代
一部中国产业演进史
严格意义来看,改革开放后,国内才开启对产业园区的探索。
第一代园区的出现,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的产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发生第三次重组性转移。
原本由欧美、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低技术型产业再次发生转移,这一次是搬迁到中国东部沿海区域。
深圳蛇口工业区,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它承担了“试验田”的角色。它的建立,为产业园区在中国各地的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模式,也打开了中国制造业腾飞的大门。
上世纪80年代蛇口工业区的标语牌 | 来源:读创
第一代产业园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功能相对简单,主要靠大量低廉劳动力进行批量化的商品生产来创造价值。
到上世纪90年代,低成本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1992年南巡讲话后,东南沿海地区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热潮,为2.0园区的诞生提供条件。
大量外资和技术引入,2.0产业园区进入到以资本和技术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空间形态也从低密度厂房向集约型产业综合体进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中试办公楼、孵化办公楼等形态开始出现。
相比1.0版本的聚“点”,2.0产业园区更注重聚焦于产业链条,满足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同发展的需求。
时间在飞驰,产业内容也不断发生转型变化。
21世纪初期,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成为我国经济驱动主力,产业园区呈现精细化发展趋势,衍生了物流、金融、商务等服务业,并向生产制造企业周边集聚。
园区开始注重生活和商业配套,同时,运营商也开始在销售、采购、品牌、信息等领域提供服务。
如今,中国的产业园区已经走到第四代。
相比第三代而言,第四代园区因应产城融合的需求而生,在空间规划上除了厂房、写字楼等产业和商务需求的建筑之外,商业、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也共生出现。同时,园区内的产业主体也出现多样性和强关联的特点。
从规划设置来看,园区发展不仅在设计设施上模糊各个功能区的边界概念,还充分考虑了职住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形成内外开放、资源整合的产业生态圈。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阶段演进
可以看到,从1980年左右开始,每隔约10年,就有一次产业园区的代际升级。
过去40年,产业园区沿着国际产业代际走到了第四代,写出一部中国产业演进史。
而这一路上大大小小奋进的产业园区,也见证了中国GDP从1980年的5千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1.6万亿元。
PART 2
产、城、人融合
4.0产业园拥抱2.5产业
无论走过多少个代际,产业园始终为产业内容而生。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曾经就产业园和产业的关系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如果我们靠养猪和卖猪赚钱,园区就是猪圈;后面产业升级了,我们养熊猫,靠卖熊猫门票赚钱,在猪圈里养熊猫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园区要变成熊猫馆。”
4.0产业园,在“养”的是什么?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随着传统产业分类界限逐渐模糊,由此延伸出一批新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服务的职能,又兼备了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这一批产业有一个有趣的代号,叫2.5产业。它具有关联融合性强,技术研发、产业制造、服务和客户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在各类产业资源中更像是粘合剂的角色。
正因为介入第二、第三产业之间,2.5产业更注重产业、城市以及人三者融合。
也因此,能装下2.5产业的“容器”既要配置大片产业,又要配置商业、酒店、会议中心、住宅等生活服务设施,4.0产业园应时而生。
由于产业主体的不同,2.5产业园又可以分为3类:科技园、总部基地以及文化创意园。
以科技园为例,它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往往依托大学、企业科研机构而建立,比较注重技术开发平台和公共设施的打造,以便更好服务科技研发。
苏州2.5产业园是园区探索路上的其中一颗星。
苏州2.5产业园
为制造业做加法,是苏州2.5产业园建立的初衷,它以企业管理咨询服务、财务数据处理、技术研发服务和金融后台支持的四大产业为布局,致力于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链。据了解,园区内高端研发中心占比约70%。
目前,国内的2.5产业还在不断拓宽市场的想象空间,需要更多的容器、更多的集聚,产生更大的力量。
在惠州仲恺,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项目,星河产业集团要在这里打造湾区2.5产业园的新标杆:星河IMC。
星河IMC项目效果图
PART 3
惠州星河IMC
2.5产业园的湾区新范本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我们会看到,深圳都市圈正在基建、产业协同的车轮下逐渐成型。
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到,制定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协同东莞、惠州强化临深片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优化布局,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深惠产业一体化不断加速,尤其利好惠州已有“智造”产业沉淀的片区。
早在2010年,仲恺就形成了“4+1”新兴产业体系,即以平板显示、LED、移动互联网、新能源和云计算为主的产业体系。
行至今日,仲恺拥有惠州约一半的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仲恺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速均位于全市第一。
而辖区内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是打造惠州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核心引擎。
产业园的持续兑现,将成为仲恺强大的产业发展动力。
星河IMC就位于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是星河产业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首个落地项目,也是星河产业在继深圳星河WORLD、南京星河WORLD之后,打造的产、城、人融合的湾区新范本。
逐渐成型的星河IMC
整个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总规划面积约5.83平方公里。从产业招引,到业态布局,再到后期运营,三大亮点共同打造星河IMC在大湾区产业园中的标杆地位。
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2.5产业园
据了解,星河IMC以2.5产业园的标准,打造涵盖研发办公、中试检测、组装生产、成果展示于一体的产业载体,规划招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等2.5数字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大湾区人工智能总部基地。
有别于功能单一的产业园,项目拥有高标智造空间+企业独栋总部,有效突破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空间制约。
据了解,星河IMC首开区已经拥有产学研=孵化器+创客中心,二期将打造总部基地+加速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等。
“产、城、人”融合的产业园新范本
什么才是“产、城、人”的融合?
前文提到产城融合的两个特征:去边界化、职住平衡。
优质的产业吸引人才集聚,不同属性和等级的住房解决人有所居,完善的配套服务构建邻里关系,同时还提供就业岗位、学习晋升和培训的机会,为产业发展继续提供能量。
基于这种内生逻辑,星河IMC构建一个关于产-城-人有机循环的生态圈。
惠州星河IMC业态分布
事实上,通过星河产业在深圳打造的星河WORLD,就能想象到星河IMC未来的模样。
在约62.29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星河WORLD坐拥园区、商业、公寓、住宅、文化艺术配套、文体公园,各业态之间相互连接、协同,为产业集群的聚变创造条件。
星河IMC的规模更大,以“园区+社区”来打造的湾区首个未来社区标准,拥有多元产业载体、高端住宅和人才公寓、品牌商业、教育、星级酒店多业态集聚。
如果把视野拓宽到深惠产业协同的角度,深圳星河WORLD和星河IMC既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园区项目,又存在清晰的关联协同。
以星河WORLD作为总部展示面,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星河IMC,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一方面契合深惠产业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 对企业而言,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之间,也能保持信息畅通。
全维运营服务,助力企业高效发展
企业是园区的起点和终点。
完善的硬件,解决的是企业研发生产所需,软件的服务,才能令园区和进驻的企业走得更远。
在深圳星河WORLD身上,我们看到了星河产业集团在园区运营环节的能力和实力。
2018年,深圳星河WORLD荣获粤港澳产业园区运营商top10;
2019年,获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截至目前,深圳星河WORLD已签约企业超1100家,包含24家500强企业,招商入驻率达99%。
这样的成绩背后,不容忽视的是星河产业全维运营服务的支撑。
据了解,惠州星河IMC将导入深圳星河WORLD的运营经验,依托“GALAXY+PLUS”平台和服务体系,一站式为企业提供金融、人才招聘、物业等基础服务,同时更有线上云政务智慧大厅、线下园区政务大厅,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对接服务,助力企业提供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惠州星河IMC六大运营服务体系
在仲恺5.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河IMC正被一点一点雕琢成型。
不久的未来,这里有人、有产业,以及不断完善的城市配套。
它既自成一城,同时又以颠覆性的生活、工作模式在影响着城市的运营。
产业、城市与人,在这里,不断蓬勃生长,不断释放能量。
文章来源:乐居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