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肠管运动和分泌功能障碍,粪便积滞于肠腔内引起以阻塞不通和腹痛起卧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又名肠阻塞。马骡多见。首见《肘后备急方》。《齐民要术》有“以脂涂人手, 探谷道中, 去结屎”, 以治疗马大便不通的记载。《司牧安骥集》将结症分为前结、中结、后结、板肠粪不转等数种, 并在“起卧入手论”中, 论述了直肠入手检查和掏结等方法。《痊骥通玄论》将结症分为内七结和外三结, 结在盘肠(大小肠)内为内七结,即前结、中结、后结、吊结、垂结、背手结、板肠结; 结在广肠(直肠)内为外三结, 即靠门结、顺手结、小肠结 (尿结)。
病因 多因饲养管理不善, 使役不当, 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如长期饲喂纤维质多、容易缠结成团而铡得过长的麦秸、豆秸、花生蔓、甘薯藤等单一饲草,带皮壳的燕麦、大麦、苦荞麦等饲料; 饲喂发霉和冰冻的草料; 草料混有泥砂和饮水污浊: 突然更换草料或改变饲养方式, 特别是由放牧改为舍饲; 饲喂不定时定量, 互相抢食,饲料不适当,补充食盐、饮水不足;卸车后即喂, 喂饱后即使役, 拉得过重,赶得过急,大量出汗,过度疲劳, 或劳逸不均; 天气突然变化, 气温下降或由晴天转为阴雨。在年老体弱、牙齿磨灭不整、慢性消化不良和肠道寄生虫等影响下, 更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肠内容物积滞和阻塞不通而发病。
证候 由于发病部位、程度和有无继发症等的不同, 证候也不相同。
一般表现 病初食欲减少, 肠音、呼吸、体温、口色、脉象无明显变化。如为小肠和大结肠结, 仍有少量多次排粪, 小结肠结排粪很快停止, 直肠结则病后即不排粪。随着病期的延长, 病情逐渐恶化。病畜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排粪停止, 肠音微弱或消失。口色红燥或带紫, 口臭难闻, 有黄白苔; 脉象沉数。
腹痛表现 病初腹痛较轻, 如摇尾刨地, 回头顾腹, 有时起卧不安; 继则腹痛加剧。小肠结为肠腔完全阻塞,发病较急, 腹痛剧烈, 急起急卧, 频频滚转,而易继发大肚结。继发大肚结时, 呼吸迫促, 鼻流黄色酸臭液体, 有时可在颈部食道见到逆蠕动波, 腹痛更为剧烈, 甚或出汗颤抖;导胃可排出大量酸臭黄褐色液体,腹痛亦因而缓解, 但不久又会复发。骨盆曲、左上大结肠和小结肠结, 多为完全阻塞, 腹痛也较剧烈, 而常继发肚胀, 致使腹痛加剧。盲肠、左下大结肠和胃状膨大部结, 多为不完全阻塞, 病情发展较缓慢, 腹痛较轻, 有时前蹄刨地, 回头顾腹, 或四肢伸直站立像公畜排尿状,有时伏卧或横卧,较少滚转。直肠结腹痛多轻微, 常举尾努责, 作排粪姿势、但无粪排出。
血液检查 血沉在病轻时无变化, 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减慢。若平均值在15毫米以下, 为血凝气滞的严重表现, 则预后不良。红细胞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增多, 血红蛋白含量也随之增高, 白细胞总数于病重时稍增多, 嗜中性白细胞左移, 但死前则降低。
直肠入手检查 这是确诊结症的主要方法。检查时, 必须了解马属动物胃肠道的顺序、正常位置和特征(图1~6)。
图1 马胃肠道顺序
1. 左上结肠;2.右上结肠(胃状膨大部);3.胰管;4. 胆管; 5. 胃;6.食道;7. 十二指肠;8. 小结肠; 9. 直肠; 10. 空肠; 11. 回肠; 12. 盲肠;13. 右下结肠; 14.左下结肠;15.骨盆曲
直
图2 马胃肠道左侧的位置
1. 胃;2.脾脏;3.小肠;4.左肾;5.小结肠6.膀胱; 7.阴道; 8.直肠; 9.骨盆曲10.左下结肠;11.左上结肠;12.肝左叶
图3 马胃肠道右侧的位置
1.直肠;2.膀胱;3.小肠;4.十二脂肠;5.右肾;6. 肝;7. 右上结肠;8.右下结肠;9.盲肠
图4 马胃肠道背面的位置
1.膈曲;2. 右上结肠; 3. 十二指肠;4. 右下结肠; 5. 右肾;6. 盲肠; 7. 小结肠; 8. 小肠;9. 直肠;10.骨盆曲; 11.左上结肠;12.左下结肠;13.左肾;14. 脾脏;15. 胃; 16. 食道
图5 马胃肠道腹面的位置
1. 膈曲;2. 胸曲;3. 左上结肠;4. 左下结肠; 5. 小结肠;6. 骨盆曲; 7. 直肠;8. 膀胱;9. 小肠; 10. 盲肠; 11. 右下结肠;12. 右上结肠
图 6 马大结肠示意图
1. 左上结肠; 2. 左下结肠; 3. 膈曲; 4. 右上结肠;5. 胸骨曲; 6. 右下结肠; 7. 盲肠尖; 8. 盲肠体;9. 盲肠底; 10. 小结肠; 11. 胃状膨大部; 12. 骨盆曲; 13. 回肠
寻找结粪时,应由后向前,左右上下仔细寻找。各
个部位结粪的判断如下:①直肠结:即积聚在直肠及玉女关内的干硬结粪,手入直肠即可摸到。严重时
肠粘膜可出现水肿。②小结肠结:结粪坚硬如拳头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两三个或多个粪球连在一起。活动性大,容易牵引,位置多不固定,以在腹腔左后部
者为多。③骨盆曲结:位于左腹腔后方耻骨前缘,肠管呈肘样弯曲,粗如手臂,结粪坚硬,表面光滑,左下大结肠也多有大量积粪。有时向后伸入骨盆腔内或伸向腹腔右方,可左右和向前移动。④左侧大结肠结:
位于腹腔左下方。左下大结肠与左下腹壁接触,形如大腿,后端较细,与骨盆曲相连,前端较粗大,内积坚硬结粪,并可触知高低不平的肠袋和肠纵带。左上大结肠位于左下大结肠的上方,肠管较左下大结肠细,形如手臂,内积坚硬结粪。表面光滑,常呈椭圆形,摸不到肠袋和肠纵带。上下大结肠之间有短的系膜相连。⑤盲肠结:位于腹腔右侧, 可在右腹胁部摸到表面凸凹不平的向前
下内方腹腔底壁伸延充满坚硬结粪的粗大肠管。⑥胃状膨大部结:位于腹腔右前方盲肠底部的前端略靠内侧,可摸到呈半篮球状并可感到随呼吸而前后移动的坚硬阻塞物。⑦小肠结:可在腹腔内摸到如小臂粗、椭
圆或圆柱形、表面光滑而坚硬的阻塞物,阻塞物的前侧并有积液感。如为十二指肠结,位于右肾后下方横向左肾下面,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空肠结,肠管游离性大,位置不固定,但多盘曲在腹腔左侧;回肠结, 由左肾后下方横向右上方,与盲肠底部相连,形状与空肠相似,但肠壁较厚。
治疗 结症主要为肠腔阻塞不通,治宜破结通下为主。
根据患病部位和病情轻重等不同情况,可采用捶结、掏结、药物、针刺等疗法施治。由于结粪部位的不同, 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小结肠结、左上大结肠结和骨盆曲结, 以捶结术和掏结术为主; 左下大结肠结、胃状膨大部结和盲肠结, 以药物治疗为主: 小肠结以握压法和药物治疗为主; 直肠结以燕子衔泥法为主。
捶结术 主要用于治疗小结肠结、左上大结肠结和骨盆曲结。术者按直肠入手法将术手伸入肠腔, 摸到结粪后, 将结粪牵引到肷窝腹壁处,拇指屈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将结粪以掌心或虎口固定于腹壁内,外手或由助手握拳隔腹壁对准结粪垂直捶打。捶打用力要由轻而重, 三、四拳即可将结粪捶碎。结粪捶开后,术手即可感到肠道有气体向后通过,病畜随即放屁,腹胀和腹痛很快消失, 随转痊愈。
掏结术 主要用于左下大结肠结、盲肠结、胃状膨大部结、小肠结和直肠结。常用手法有:①挤压法:里手拇指屈于掌心, 其余四指并拢, 将结粪固定于腹壁, 外手或由助手隔腹壁反复用力挤压结粪, 将结粪压碎, 主要用于左下大结肠结; 或将结粪牵引到耻骨前缘, 术手弯曲成半月状进行挤压, 主要用于位置靠后的骨盆曲结和小结肠结; 或由助手用木杠插入六柱栏横梁内将结粪处的腹部撬起, 术手将结粪牵引到木杠上挤压, 主要用于位置靠前而不易向后牵引的小结肠结。②切压法: 术手拇指屈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用指肚有秩序地将结粪纵切成沟或横切成段。用于左大结肠结和盲肠结。③握压法:术手拇指屈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 握住结粪,以拇指关节为支点反复握压,将结粪握碎。用于小肠结和小结肠结。④顶压法: 术手拇指屈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用指肚顶压结粪。用于胃状膨大部结。⑤直取法和燕子衔泥法: 直取法是以术手拇、食、中三指或五指插进结粪周围与肠壁之间, 捏住结粪慢慢向后牵拉, 将结粪整个取出; 燕子衔泥法是以术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在结粪中心将结粪作燕子衔泥状一点点地取出。用于直肠结和玉女关结。
在捶结和掏结过程中, 必须小心谨慎, 严防粗心大意和鲁莽, 以免损伤肠壁和造成肠断(肠穿孔)等不良后果。如遇肠壁严重损伤或穿孔,应及时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以通肠利便、消积理气为治则。各部位的结症均可采用, 尤其对粗大肠管的阻塞, 因单用掏结术难以达到治愈目的, 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他部位的结症, 在捶结或掏结不充分时, 也需适当配合药物治疗。主要治法有:①植物油500~1000毫升,胃管投服。主要用于小肠结, 也可用于大肠结。如继发大肚结, 用胃管导出胃液后投服。②大承气汤加槟榔或加味承气汤(《中兽医治疗学》: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酒曲、麻仁、青木香、香附、木通)。主要用于大肠结。③当归苁蓉汤:用于老弱、虚寒结症病畜。体瘦气虚加黄芪; 孕畜减瞿麦、通草, 加白芍。④食盐200~300克,加温水5000~8000毫升,胃管投服。用于大肠结。⑤大量温水或1%食盐水深部灌肠,以兴奋肠蠕动、软化结粪和补充水分。
电针关元俞穴, 或耳钉穴、大孔穴留针。
采取以上疗法过程中,根据病情轻重和发展变化,可单采用某一疗法, 也可采用综合疗法。此外, 还须考虑对症治疗。如继发大肚结时,应用胃管导出胃液;继发肚胀时, 应穿刺放气; 继发肠绞痛时, 应剖腹手术整复; 腹痛剧烈时, 应镇静止痛; 失水严重时, 应予补液; 心衰竭时, 应予注射强心剂; 顽固性和多部位结症,采用一般疗法无效时,应予剖腹取结治疗等。
加强护理病畜, 适当牵遛, 制止起卧打滚, 常予饮水, 防止受寒。
英文
impaction of the intest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