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地道的家常菜“奇菜汤”,其实还有这些故事…… - 毛坦厂SEO
首页>新福安
标题图
福安地道的家常菜“奇菜汤”,其实还有这些故事……
2023-05-08 15:00 今日福安

葵菜的历史公案图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在中国蔬菜历史上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葵菜明明是五菜之首,到明代之后沦落为不被世人所识的野草,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至今无人能说得清楚。

葵菜在中国种植历史极其悠久,《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说是七月时宜烹煮葵菜和豆子。《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意思是说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着阳光的照耀,这里所说的“葵”即是指葵菜。图片

中国古代五菜指:葵、韭、藿、薤、葱。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菜为充。”王冰注:“谓葵、藿、薤、葱、韭也。”用现在的话说即是葵菜、韭菜、豆类嫩叶、野蒜头和葱,而五菜又对应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经·五味》:“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葵菜对应的是甘,也就是甘甜味。

在古籍中对于五菜之首也多有述及,《神农本草经》(秦汉):“冬葵,上品,为百菜之主。”《急就篇》(西汉)列菜名十三,均以葵居首。《齐民要术》(北魏)卷三将葵列为蔬菜首篇。《本草纲目·草五· 葵》(明):“古者葵为五菜之主。”可见在古代葵菜作为五菜之首是没有争议的。

千百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有外来优良品种的蔬菜引种到国内,原始的五菜已逐步被人淡忘,唐代以后葵菜就种的比较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可见到了明代,葵菜种植面积已经大大地缩小了,连对植物药物极为权威的李时珍都认为是少见了,并列之为草药类。到了近现代在中国北方基本上已见不到葵菜,甚至被认为成是野菜或野草,更不懂如何烹煮。

唐末年间,河南固始王审知兄弟三人带领义军入闽,后来王审知担任福建威武军节度使,执政治闽29年(即897—925),王审知治闽主要政绩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闽地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福安当地族谱也大量地记载随王入闽的事迹,由于当地相对交通不便,较好保留了河南带来的物种与生活习惯,葵菜的种植以及最原始也是最经典的烹饪方式,很可能就是渊源于此。

但实际上葵菜在中国南方的部分省份仍有种植,在一些省份出现了地方别名,在江西叫“蕲菜”,和福安话中的“奇菜”音相近,“奇菜”是闽东方言“葵菜”的音变,也有写成“奇菜”“萁菜”或“荠菜”。而湖南、四川所谓的冬寒菜、冬苋菜或滑菜,也同样就是古代的葵菜。由于别名的出现,久而久之,大家也不知什么是葵菜了。图片

葵菜可以算是福安当地土生的菜种,有土地菜园的人家都会种上一畦,城区人家也有利用房前屋后边角地这里种几株那里种几株的,生长在家园的角落里,默默地吸取阳光和水分,慢慢地舒展开皱皱的葵叶,用剪刀在根三四寸之上,切下三五条嫩茎,足够煮一次,不要伤了根过一段时间,根茎上会另外萌发出新的嫩茎。

虽然周边省份有种植销售,但都没有像福安这样拿来做成菜羹的,每到霜降之后,市场上葵菜特别畅销,大家都说霜打的葵菜特别甜脆,黏液质多,味道尤其甘美,切丝后在锅里加姜末炒过后加汤,再慢慢用鼎勺磨出黐来。功夫全在于切丝的刀工,切得越细越有嚼劲。若再放点线面碎,风味尤佳。难怪陶渊明“好味有园葵”、王维“烹葵邀上客”。再来几片咸带鱼,真是无上的美味。

农村煮葵菜大多是将茎连叶切成丝片状,煮成汤状后,再加淀粉或米汤,勾芡成稀稀的糊状,吃起来更增滑腻感,这与先秦制羹加“米屑”的煮法是相同的。这就是宋玉《风赋》“为臣煮露葵之羹”,古诗《十五从军征》“采葵持作羹”的葵菜羹。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有紫茎、白茎两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留着做种的葵菜就不剪,任其生长,大约会长至一人来高,叶腋间簇生开出花,时结出细如芝麻的黑色种子,小心地摘下来,来年再种。图片

大家都知道乌克兰盛产向日葵,被称为向日葵之国。葵菜与向日葵是完全两回事,葵菜属锦葵科植物,向日葵学名Helianthus annuusL.菊科(Compositae)一年生草本,原产于北美洲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在明代中期传入我国,也算有着较悠久的栽培历史。

葵菜按种植季节分春葵、秋葵和冬葵,入夏后葵菜叶纤维偏粗,在福安传统上夏天是不种葵菜的,但在现代大棚技术下还是可以种植的,现代人一年四季都是可以吃到葵菜的。古籍中还有腌制成咸菜的吃法,现代人在沸汤中烫过再凉拌,或者直接清炒味道也是不错,但最让人难忘的当然还是福安最地道的家常葵菜羹。